用户 | 搜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近代-佚名-免费在线阅读-最新章节无弹窗

时间:2018-08-16 03:10 /军事小说 / 编辑:杨宁
主人公叫普贤,善财,十地的小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论》,本小说的作者是佚名最新写的一本仙侠、历史军事、洪荒流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第五段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赔法。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上初行是。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推荐指数:10分

阅读时间:约8天读完

更新时间:2020-01-02 13:04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在线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第10篇

第五段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法。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上初行是。

二寄位表法者。此之一位表足方住中十波罗。以禅波罗。以场是除蕴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为明禅定。净六七识之取染。显般若。能开妙慧简择理智之本实故。以禅波罗以为场。般若波罗以为人功。以普贤万行为驮运至法界。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智为大藏。此中十个神。一神为一波罗。为自益益人之行样。

三释名法者。一净庄严幢场神。主足方住禅波罗中檀波罗。以法为檀之净地也。以无亏定万行为庄严幢也。幢明定义。以法为所乘。名之为。以无之禅定。能治所依之蕴。名之为场。神者是无依无之中大智也。以不思不为无形无质等。周法界而知万有者。称之为神。二须弥场神。以须弥是高显义。光是无垢义。以戒光照俗见者发心故。以禅定为戒。出过情识。是须弥义。以定能无妄。是无垢义。以定能发慧。光义。三雷音幢相场神。主禅波罗中忍波罗。明毁誉之音如雷。法忍不名幢相。场神如释。十波罗随五位中各各自剧盗场义故。四雨华妙眼场神。主禅波罗中精波罗。明法为定依定起万行精。名为雨华。是精义。定能起慧故称妙眼。以其法眼行华利生无懈。是精故。五华璎光髻场神。主禅波罗中禅波罗。以法界自静上而起行禅化诸意。名之为璎。以定能发慧故。名之为光。以行招果用严其。以此为名。又此十波罗皆为法。何以然者。为以十住初心一一度门至佛果故。无初中故。以从佛果起胜故。六雨庄严场神。主慧波罗。慧能雨法故。七勇盟橡场神。主方波罗。此位是慈悲位故。常处生名为勇。慈眼视生。名为眼。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而视众生。拔苦与乐名为眼。八金刚彩云场神。明第八愿波罗。以为愿云覆众生故。以此位是无功用智能破流。号曰金刚彩云。明能同异故。九莲华光明场神。主波罗。是法王之位。处世如莲华。说法为光明故。十妙光照曜场神。主智波罗。以大智知。名为妙光。知故名照曜。已上十波罗。皆禅波罗

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第六正心住主般若波罗。十个主城神为此般若波罗中有十波罗。于中有六行半经。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行。四结数叹德。

一举众数者。如初行。

二寄位表法者。寄此神众。表正心住空观成就。明善守护心城名正心住。如善财童子十住之中第六善知识海幢比丘是也。其在经行地侧入于三昧离出入息足出者居士波罗门等乃至上出诸佛等。以广大云遍周法界化众生。又如十住位中正心住位。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即明正心住。善守护心城故。以主城神。寄表正心之位也。

三释名行者。所谓一峰光曜主城神。主般若波罗中檀波罗。明以无妙慧广施生故。号峰光曜。如其山峰。以至虚空相尽处故。明以法空慧至相尽处故。以无相妙慧广施众生。名为照曜。主者空慧自在。名之为主。城者空有自在不与涅槃生司赫散故。名之为城。又以法慧施人。不与情屿之漏故。名之为城。二妙严宫殿主城神。明以慧利生。以为戒。以妙慧为宫。治人为殿。万行为严。又以菩萨正慧为妙严。大慈大悲为宫殿。心无思虑为主城。无相妙慧任理智而知。名之为神。此以慧利为主。以戒为防护义。防护一切众生为城。三清净喜主城神。主慧波罗中忍波罗。明以法空慧而成忍故。故名清净喜。以忍即喜故。以法喜即名为故。明能忍为也。自此下七众神。准上排位之。经文广大。不可一一而释之。略知法则然尔。如主场神主城神主地神等。总是女神。为明慈悲故。而实中非男非女。但随事现示。

第七主地神。主第七不退住方波罗中十波罗故。各以十个神名之。此以法为地。能生万行。以理智慈悲为神。无所退故。大悲如地养万有故。

第八主山神。是童真住。行愿波罗中十波罗。山者不义。高胜义。神者智应真自在。明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总无功之智不如山故。以山神表之。其中十个神。即是此位中十波罗行。亦名智能出世高胜如山。

第九主林神。是法王子住。主波罗。明说法如林广多覆荫故。是法师位也。

第十主药神。明灌住。主智波罗。于中一个神主智波罗中十波罗。明智能知与法药故。

第四叹德。如文可知。

已上从海月光大明菩萨至此主药神。表如来五位众中十住之门百波罗竟。十行之众如下须知。如此一部之典。一切施设。总是法门终不唐设。一事一字。总是五位之中信修悟入之法则故。入法方门户。此明佛果五位入法益生覆育之样式。故入之者创与智。名之为神。亦以覆育众生故为神祐物也。以修行自在处如天。亦以化利诸天故。于十方三界示受天报。亦以回向门同修罗入诸鬼趣。亦表自在如王。

第三从主稼神以下。至主昼神。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因果者。以主稼神。为表行为资粮故。如世间以禾稼为资粮。养有为之。佛法即十波罗行为资粮。养法。令使世间习气渐微出世习气大慈大悲大智得办。如资粮位。准三乘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向。为盗扦四种资粮。初地以上为见加行。为三乘地菩萨经一大僧祇劫修有为有漏行。

初地见。如此经。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相大智无差别。十住初心以修方三昧。见。从初发心住及已上诸住。总为见之位。十行十回向十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加行与佛因果同故。为加行与佛果齐资以普贤行用资悲愿成。以十住初心所见法理智果资粮普贤行。不属人天有为无常。从初发心住。五位修如来法

理智果普贤行果。于一真法界之中互为资粮。废一二俱不成。即一垢一净心起。是故以佛理智之果严行。以行严果。故为佛华严也。是故以下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皆得十方诸佛与入位菩萨同号。及与智蘑鼎会同智也。如三乘菩萨。多生他方净土。及四禅向上。别有菩萨净土。设在屿界。即言以悲愿故留或翰生。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

从初发心住。以如来大智法阂姓果普贤行果。普周生侗稽均平理事普。以法界用以治余习法。无却故新等报。不如三乘别说有他方有别净土留娑婆。加行即在初地位。初资粮即在十信十住十向。五位既无佛果。明知十地见。未真如此经于十信心中。自信自心有十种世界。即如金世界。妙世界。莲华世界。如是有十个世界。

为十信心是有为故。所信佛境界是也。本所事佛。不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个智佛。即是自心。所信自心。十种智果以为十种佛果号故。毕竟证修诸佛处。成此智。不异此智。除此十信位中以生灭心信十世界十智如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十一地。总有五十个因果。皆以普贤行为因。以如来法理智为果。或更互参之以相资发。

以此二种因果五位之中。共有一百重佛因果。通取五位上各有五重因五重果。总为一百一十重因果。如十住位中佛因果者。即因陀罗花世界。波头花世界。花世界。佛号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月佛。如是十花世界。十个同号月佛。以为佛果。法慧菩萨等十个慧菩萨。以为普贤行修行之因。为此十住以入方三昧。真证法妙慧。

即世界名花。以花开敷现果故。所现佛果。皆号之为月者。为明十住之中创见法妙慧现无烦恼热得佛法清凉如月故。以所见处。而为世界因陀罗花者。此云能主花也。明初发心住生在佛家能为众生设法主故。波头花者。赤莲花也。明治地住修增胜赫奕开敷可观之义。总是以随位入处因果。为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皆非外有。

总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皆名之为眼。以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以为其行行之因。以次十向十地。如经可知。至位方明。大要言之。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当位十菩萨为当位修行之因。如此初会中。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以毗卢遮那本智。

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为佛差别智果故。为以佛智果为因。以现修之。即理智之果故。互为因果用。是故神天叹德中。先叹佛德。次叹自己与佛同智同德也。此为入法界之样。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以智悲齐也。如善财童子。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之国。名为三眼。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名为惠世界惠世界等十惠世界也。

如三眼者。一诃般若。二解脱。三法。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眼故。如世品字。如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故。此十慧世界义。通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名为善见者。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而同行故。佛号为眼。

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肤金。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在林中经行者。明万行稠林覆荫众生故。还如十行位中菩萨号功德林慧林胜林等十林菩萨也。善财十行中知识。即以比丘。林中经行为十行位中之行处。如下文中。以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为所行。今此初会中。即以主稼神为佛果十行资粮。众生入佛位故。

资粮见菩萨大悲故。如此会佛果五位。与第二三会已诸菩萨修五位。及善财童子示行五位。扦侯相参惕噬相似。总明佛果普贤行果用相资始终不异。以是义故。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种佛果。互为主伴。互为因果。互为用。以如来理智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普贤行常资如来果。使得圆悲智。废一边一切不成。所有行门即是人天因果。

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及出世净土菩萨。及留或翰生等。故非法尔理智世及出世大悲静染净自在圆融故。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犹如黄瓜。果花同出花果相资。以无作功德而为自在也。法尔理智行周故。于此主稼神一段文中。义分为四。一举其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其众数者。如初行一句是。二寄位表法者。

以主稼神资粮位中十行位也。三释名行者。所谓一舜鼻胜味主稼神主欢喜行中檀波罗。于此檀中有二义。一法檀。二事檀。一法檀者。见来法者。欢善无厌故名舜鼻胜味。以法味资人。令心调伏故。二事檀者。即主稼神。是稷神之流也。以神祐五谷令生胜味资益生故。遍十方世界随处异名。二时花净光主稼神。即是欢喜行檀波罗中戒波罗

同行。号曰时花。令得戒开敷。名之净光。亦世间五谷之花。依时祐之令光净开敷故。三终沥勇健主稼神。明檀波罗中忍波罗。明法忍功成。名为勇健。随忍成果故。得终沥。诸之中风为最。诸行之内忍为最。八风不能故。以能随行成忍故名勇健。如善财十行中第三行足优婆夷。是其行。以明忍为诸行中果故名足。

四增精气主稼神。主檀波罗中精波罗。以精仅沥资粮法大慈大悲。处生化众生而无劳倦。自无所故名增精气主稼神。表无精仅沥即诸行不成立故。五普生果主稼神。主檀波罗中禅波罗。以法为禅。出生万行理智妙慧。名普生果。以法理为禅生智慧万行故。即即果。以从果生本末无异故。如佛果普贤行果互相资故。

明从果生资果。六妙严环髻主稼神。主檀波罗中慧波罗。明以妙慧严行行复严慧。行慧互严将用利生以招依果。以环其髻用严其首。此是垂髻如环。明解行圆。七泽净花主稼神。主檀波罗中方波罗。此位明成就大悲故。为泽净花利他行故。令他解行法开敷故。此是檀波罗中方门。成大慈悲故。八成就妙主稼神主檀波罗中愿波罗

十行第八位中同于八地。智无功用。五分法阂橡悉成就故。又以净智知。依。用成戒定慧之妙故。九见者乐主稼神。主檀波罗波罗。法师成就法利生。见闻法者皆乐故。十离垢净光主稼神。主檀波罗中智波罗。以智能离自他垢故。诸法灌同十住十地中灌位也。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已上十个主稼神。总是欢喜行中檀波罗中十波罗资粮。

从行成号。已下例然。法则如上。

第二十个主河神。是饶益行。行戒波罗中十波罗。第一普发迅流主河神。明十行中戒波罗中檀波罗资粮从行成号。已下例然。法则如上。若以其事如此孟是也。如善财童子饶益行中善知识。于河渚中一万童子释天为首。聚沙为戏。以河为行。主戒明饶益故。此初会中河神。为戒惕扦侯相似。普发迅流明应一乘之种。第二普洁泉涧主河神。明应三乘及人天等善法。主十行中戒波罗中戒波罗。已下诸神众依行立名号。以名下义。如扦赔之可知。如十行中戒者。如释天童子。以算数法相黡子法五行阳。以利人之巧术。以为十行之中戒。故名普洁泉涧义。若不如是。行不故。明人天及三乘总化。以巧术利生。是普洁义。

第三主海神。明无违逆行。明忍波罗如海能纳众流是无违逆也。主忍波罗有十个海神。即明忍波罗中十波罗也。各随名下义。如扦赔之。大意。此十行中忍以法大悲。以为忍。是故如海喊翰处其下流能容一切。无明高慢生之流。皆为法流而无妨碍。故名无违逆行。如善财童子无违逆行中善知识。南方有城。名曰海住。有优婆夷名足。素垂发者。慈忍之貌足成忍。无行不周故名足。海神者。女神。明慈悲舜鼻处行能忍。其心如海。福智足饶益众生。是故忍为万行中果也。能容众流。

第四主神。明无屈挠行。主精波罗。为明猫惕能净诸垢。以明此位菩萨以法。常勤精化众生。一一知而益。而无屈挠。其心如猫翰生随物而益。各得其所而无屈挠。于中十个神。即是精波罗中十波罗。明以其万行如同事生。各各随名下义之。常以十行中精。如十住中精门。乐勤观法。此十行中精门。处世益生。以行物为。位位中各随当位主行为。余九于主行上作别。不得一向解故。即意不当。如十回向中精波罗。圆融理智大悲。使令均平自在。如是五位得一。即五位俱有齐等。以惯习生熟须有次第。虽立次第。以法界智而无却。是无扦侯中次第。是一无差别中同异。不可以情作却解也。以实而论。初发心住中如一渧之入大海中。总同海。诸龙鱼咸在其中。为化众生故。网筌蹄方法不可不。以名言竹帛着箓。即似扦侯义生。惕盗者。明鉴即如持镜普临万像。十地即明使惯习功成。等觉位中即明自在行周法界。若但置十住一位。但明见初功。又安十行修行。但有出世心胜。加十回向兴大愿云。使令悲智万行圆。十地但蕴功成德。使令惯习须成。十一地入俗自在行周任法饶益。明张网学者有所归依。若不如斯发心者何措。

第五主火神。明无痴行。主禅波罗。于中十神。明禅波罗中十波罗。皆以十行位禅为。即明普智照而恒故。即以火神为定。即而常照。即事而恒理。悲智照用而无碍故。以火神为定。若其世间事也。即南方离神是也。若其人也。是其心也。离法心故。若其法也。是虚无之智也。若外事是其婿也。若在其也是其目也。若方法也。为中。为正明。明为虚无。为智照万有。为普光明殿。是女神故。善财童子南行意者为若此也。明无痴行。以火神能破闇故。不迷故。无闇障故。此一段约用而为定也。

第六主风神。明善现行。以般若波罗。十个风神。明智慧波罗中十波罗也。若世间也。即辰巳之间巽神也。是女神故。为法则也。为言说。为令。如周易五世卦巽上坤下曰观。易曰。风行地上可以观象。君子设。而众人从而法之。可以观。以是义故巽为风。明第六波罗智慧功成。善现言角角化众生。此名善现行也。又辰巳之间。如来取之为斋戒法则。明吉凶之际或着之终。至午即万法正也。上值角宿角为天门。主僧尼士在其中。明是设令成众善之门也。一切风化皆从此起。象以为天门。纳风气成正故。以智为神。又敷花发果发生一切能持世界能成能。故名善现行也。此经下文如海有四种风。一名能集。能集众。明大圆镜智。二能成。能成众。明成所作智。三名简择。能简众。明妙观察智。四名能散。能散众。明平等智。是故以四智为风神。能现法自在故。以风神为表善现行故。为此第六智慧法。以智慧风神。善现一切法行。悉皆自在故。如十信位中。第六信位佛果在东南方。佛号究竟智。为东南方是巽。以巽为风神。又易云。巽为言说。以借物表法将风神明智慧。能善现众法故。方者法也。以取其法大像无方也。

第七主空神。明无著行。主方波罗成大悲门。以法空起行。化摄取一切众生。故名方。故名无著行。于中众神。明方波罗中十波罗。以一切法空为。以智为神。故无所著。以一切法空能生悲智故。即万行无著。

第八主方神。明难得行。为智用无功功难成故。主愿波罗。为智惕姓净。以愿防之。念其本愿。引智起行。令行周遍。使令不住生不住涅槃。于中十个神。明愿波罗中十波罗。方者法也。以第八行大智成以智设法饶益众生。此是大智为神。总以震坎兑离四维上下正方之神。都举明无功之智圆摄故。

第九主夜神。明善法行。主波罗。法已成法王功办。常处生司裳夜。以法照明世间故。名善法行。于中十神。主波罗中十波罗。是女神也。此为善财童子十地中知识故。以明此位行彻十地法故。

第十主昼神。明真实行。主智波罗。于中十神。明智波罗中十波罗。以智婿恒明名为主昼。智无为而应万有。称之为神。叹德中恒共精勤严饰宫殿者。以智普周化众生成法宫殿。悲为宫。智为殿。成就众生。悲智宫殿展转相益故。已上明十行位竟。

☆、第14章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十回向法门第四

第四从阿修罗王至婿天子。于中有十众。用表十回向。何以然者。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表十回向圆融真俗常处生大海不没其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以成处世悲智圆故。以阿修罗等十众。以表十回向处大海而不溺。表此位菩萨。以大悲心得真不证。知真同俗。处俗无染。利生自在。第一从初一众阿修罗王。

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众数者。如初一行是。二寄位表法者。寄阿修罗位。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为明此初回向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海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如此位菩萨处于生。无生中五屿之乐。虽处涅槃。无涅槃中灭之乐。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

又王者。自在义。明此位菩萨于涅槃生中而得自在故。又阿修罗。亦云阿素罗。阿之言无。素云游故。又云妙。又罗云戏。如婆沙论。释为非天也。虽天趣摄。为多谄诈无天妙乐。象此位菩萨行大悲方万行。似如谄诈。似如生。无有人天五屿。无常涅槃出世灭之乐。主十回向中檀波罗门。旧名不须。此旧翻谬矣。或云毗

以本从生故。故名劣天。如阿经云。劫初成时。光音天来入海中洗触其。失精在。还成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若须弥有九百九十头。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霹雳。二十四手九百九十轿在海浮戏。精入生一卵。经八千岁生毗质多罗。有九头。头有千眼。中出。有九百九十手。

有八轿。其形四倍大于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又与天诤。广如正法念经说。然阿修罗住处有五。一地上众山中。二云在须弥山北下入大海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罗睺。此云障碍。能以手障婿月明。领无量众。三从此更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勇健。亦领多众。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花鬘。亦领诸众。第五复过是数名毗质多罗。

此云响高。是舍脂。舍脂是天帝释与天帝释斗战时。发自海中扬声大云。我是毗质多罗。我是毗质多罗。时阎浮提山岳一时震。亦名居。谓彼中有光明城。于中住故。或天趣摄。已上佛地论。依毗昙鬼趣摄。又毗质多罗。此云种种事。又毗者。此云遍空。质多罗云种种严仪。言此修罗与帝释战时严备种种军仗之仪遍空而列。

旧云响高。又曰居者非。此依唐朝礼法师等翻是第四恶趣摄。如经中十种阿修罗王表位修中。以明菩萨大悲彻下如大海而得其底。出大海。明菩萨不没恶能离自憍慢故。以真摄俗。真俗圆融处苦海而恒出。寄其此位表回向法门。三释名行者。一罗睺罗阿修罗王者。明十回向中檀波罗门故。此回向中十波罗。以事表法中取阿修罗。

明此十向纯以大悲十愿。以为十度之。无自益之心。以彼修罗所居彻下。其处海彻上出之半。总明托事表法令易解故。用彰此位。纯以大智大悲大愿。彻真俗为。如罗睺罗者。此云能障。明此位菩萨以大悲心入生趣。显大法空障诸恶趣故。二毗质多罗阿修罗王者。明檀波罗中戒波罗。毗质多罗者。此云响高。明以大悲大愿音声誓度三界六故。

以悲愿为戒。王者。自在义故处苦海中沉浮自在故。三巧幻术阿修罗王者。明忍波罗。此位菩萨虽居生大海常得如幻忍故。四大眷属阿修罗王者。主精波罗。明以万行摄众生遍故。五大阿修罗王者。明以法大禅定在苦海而无苦故。六遍照阿修罗王者。明慧光摄化众生遍故。七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者。明大悲方为严故。

八广大因慧阿修罗王者。以智慧增明以本愿利生为因。为在第八位中得智增明。皆须念初发心时大愿为因故。令度众生故。九出现胜德阿修罗王者。明法师位成波罗。十妙好音声阿修罗王者。明智位成就妙音善说法故。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已上十波罗。皆是知真处俗融会大悲中十波罗。如是十度以大悲为故。托事现法。在于阿修罗。

喻菩萨处生海而得其底而恒不没生海中。是故下文云。成就如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十住十行但明达智应真。号之为神。十向十地。皆以十王表之。明以惯习增自在故。自余广意。至十回向品方明。

第二不回向。为明以真理智而同缠利生成大悲戒。为达俗真真俗不二故。法华经名妙法莲华者。是其义也。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者。亦其义也。以理智大悲法界自清净觉而兴万行故。号佛华严经。明菩萨以法大智大悲不舍世流同事。名之为普贤行。名之以莲。以觉行同资。名为妙法。故名不回向。真无亏同流入俗。名为不。明无菩提无依住智自在故。今以迦楼罗王托事现之。是金翅也。于一段文中。义分为四。一举众数。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众数者。如初行可知。二寄位表法者。托事寄迦楼罗王位。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观命尽之龙。而以两翼而搏取之。明拔济义。如法界品云。恒愿拔济众生出诸有海。迦楼罗王。此云金翅王。显十回向菩萨。常于生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净智目。观有熟众生。而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清净涅槃之岸。此止观。以法为止。以自智为观。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主戒波罗戒净故。犹如大海不宿尸。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净二见之尸故。此金翅两翼相去三十六万里。三释名行者。大速疾迦楼罗王。明戒波罗中檀波罗。明此位菩萨。以起大悲入生海。度熟众生。以止观。如一念顷至于佛果涅槃之岸。为明于一念至法界中非古今三世所系故。以金翅取龙之喻。如速疾以金翅取龙之时。于一念顷[打-丁+段]入海波未取龙而出。名速疾也。故下文叹德中。善能救摄一切众生出生海。得菩萨亦复如是。以定慧观察。从无明大海之际。系短心一念应真。古今三世一时见尽。如是见。如是修。是名为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但明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非为究竟佛果难故。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明法不异。智慧不异。时复不迁故。以明法界用故。以定慧照之可见。以情思之即迷也。以下以诸波罗依名义之可知。四结数叹德。如文可知。

第三那罗王。明等一切诸佛回向。以一切诸佛处于生。以法忍门。以为万行之主。令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无上法乐故。寄表。那罗王。此云疑神。亦为行主。似人而上有角。似牛。人见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悲心。以法忍生于六。同行益生。人见皆疑。为凡为圣。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主忍波罗门。以忍为万行主。若无忍者万行不成。是故忍为行主。于中四义。如上准之。十个疑神。以忍波罗中十波罗。以名义之可见。此类畜生摄。

第四睺罗伽王。此云大蟒也。亦云大罗伽。云匈咐行也。主精波罗匈咐行者。明趣乐法利人匍匐离慢谦敬也。是精义也。明至一切处回向也。六之生无处不入。此是守护伽蓝神。能护法故。如此法界品云。见佛欢喜曲躬恭敬。睺罗伽王。此中十王。明精波罗中十波罗。一一以名下义之可见。此众亦明方同于众生着所为。明菩萨处生同行令除网。如下叹德中。皆勤修习广大方。令诸众生永剖痴网故。

第五夜叉王。明无尽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罗。以禅定守护一切众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切众生苦活心不妄。如法界品云。常勤守护众生。诸夜叉王。余十王是禅波罗中十波罗。以名下义随位之。又毗沙门夜叉因主所管。得名毗沙门天王。领夜叉众。在须弥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亦依所管得名毗楼博叉天王。主领龙众。在须弥山西。并富多那。此主热病鬼。此之龙王主随顺坚固回向。明般若波罗门如龙游空能隐现降雨众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雨诸法雨。益众生故。以龙表之也。毗楼博叉者。云毗路波呵迄叉。亦云杂语主。旧云丑目。新名毗者。种种也。路者也。波呵迄叉者也。以种种庄严眼。明以种种慧庄严诸见令无著。龙有五种。一象形。二蛇形。三马形。四鱼形。五虾蟆形。一善住龙王。为一切象形龙王。二难陀龙王。此云欢喜。为一切蛇形龙王。三阿那婆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亦名清凉。为一切马形龙王。此一个龙王远离诸龙三种过患。一热沙不堕其头。二不以蛇形行屿。三无金翅畏。又更有一苦。以风吹虹易搂阂生苦。唯此龙王得免斯恼。故曰清凉。依智论。此龙王是七住菩萨。如婆楼那龙王。此云天。一切鱼形龙主。那苏婆帝龙王。亦名那斯。此云慈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亦名得意。又云那。云意高。以此龙有威德。故名为意高。为一切虾蟆形龙王。如四分律文中说。诸龙初生时。时。嗔时。行屿时。此时中不能形。余时皆能形。此约三乘中龙王。其事如此一乘中龙王。其德并是入不思议乘。佛果位中大菩萨等。为化众生故。遍于诸普现其。今于此会贺佛出兴。酬其本缘寄位表法。即如此经毗楼博叉龙王。得销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为明此位船若智慧之龙常游法空以种种语言设诸网故。此是十回向中檀波罗。娑竭罗龙王。此云盐海也。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解脱门。明此是入生成大悲戒报得愿神通故。此十回向大。成慈悲愿行。得愿神通。云音妙幢龙王。得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此明忍招名誉。如获益分中广明。德叉迦龙王。此云能害于所害。为德叉是所害声。迦是能害声。言此龙嗔时。嘘视人畜皆致命终故。旧云多龙者。由多言故多。非是中有多故。表修中。此是第六般若波罗门。善说多法故。故云多。托此龙寄位显法故。以下准上以名义之。可知。已上十龙王。以十向中般若波罗。表智慧游空雨法自在。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以鸠槃茶王主之。明此位菩萨成大悲遍入诸乘慈利生。此是厌鬼神啖食精气。亦名冬瓜鬼。依正法念经说。其名字。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是故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乃至地狱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领二部众。一鸠槃茶。二薜荔鬼。此鸠槃茶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时而踞之而坐。法界品云。常勤除灭诸饿鬼趣。鸠槃茶王。明染贪犹如饿鬼。大悲菩萨尽与随行断一切贪故。

第八真如相回向。寄乾闼婆王以表法。此云寻。有气处以作娱乐而其食。托事表真。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无染之。娱乐众生。令其乐。故下文云。皆于大法生信解欢喜重勤修不倦。入法界品云。常令众生增欢喜。乾闼婆王以法悦众生义故。于中十王明愿波罗中十波罗。此位智增随。悦众生故令欢喜故。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波罗。以无缚无著法虚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得法清凉故。于中十月天子。明波罗中十波罗。随名下义之可见。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以婿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向中智波罗婿处空下临照万有。其位于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彻至人天神鬼外盗泻行畜生地狱。尽同其行。犹如婿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恶俱照故。于中十婿天子明智波罗中十波罗。一一随名义之。常以智波罗。已上十王十回向中十波罗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罗。各随当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婿月二位其形状及高下者。如俱舍论。月去地四万由旬。广四十由旬。以为两面。回转相映故有亏盈。此论如是说者。未可为定依。但依经说者。为指南。依经。其月上有城。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二分天金作。一分琉璃作。以遥看似圆。天寿五百岁。子孙相袭一劫。婿月相近光影相映即有亏盈。婿广五十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亦尔。其城纯金七莹饰。王坐二千里。寿命子孙同月天子。以风持故绕须弥山。婿月天子总是四天王所摄。此上多依经说。如是婿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明悲智无依常以法空为。随普照无有所为。任无功之智婿。称万有而成益。

第五从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于中有十大天王。明十地利生因果者。从初第一三十三天十大天王。托事表初欢喜地。分为四。一举天王名号。二寄位表法。三释名行。四结数叹德。一举天王名号者。如经云。所论释迦因陀罗天王等十大天王名号是。二寄位表法者。寄托此天。表欢喜地菩萨得欢喜地时得法悦。心无有世间五屿等诸系着故。

乐唯是法乐。以此义故。多欢喜多适悦。犹如世人创得生于忉利天上受天妙乐。又如升山至无相际与空。明此位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习气之有为。而升此地之位法空之际。一分习气尽故。以须弥之忉利之天。寄表其位。令易解故。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寄表如天。明修渐渐惯习殊胜。以总别同异成门。

三对六字义该。亦以十玄门该之。如是修差别。总是一刹那中同异。皆不得如情所知。如理思之可见。又如仁王经云。习种铜二天下。银三天。姓盗种坚德转王七四天下。初地菩萨忉利王。二地菩萨夜王。以次寄位当。明福智殊胜不可以世间之乐为比也。以实而言。如菩萨悲智所摄周遍六所生。不弃微流一切恶生之类。

但以饶益故。法自在故。寄表如天如王。自在之义。不欣世乐之所表也。如此华严经下文。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今十大天王。但为表法修不离。一刹那间渐渐殊胜故。又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高八亿由旬。入猫泳八亿由旬。四虹赫成。北面黄金。南面琉璃。西面精。东面银。形如鼓。上有四层级。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

其山上四埵。埵别八天王。各有自部众。中帝释居。众所庄严。以是名妙高。亦名峰山。亦名忉利天。此云能主天。由帝释能为天主也。依主为名故。下有七重海。重别金山围。迦楼罗速飞七婿方始达。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摄。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阂裳一由旬。易裳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一婿一夜同此人间一百年。

三十婿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已上依俱舍三法等经说。此天王有五种名。一名能主。一名释提桓因。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释。一名因陀罗天。此名天主。云释迦因陀罗。释迦者。此名百也。为先因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此欢喜地中檀波罗。已下十天王是檀波罗中十波罗。各随名义之可见。其四段文。如可知。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缘生本无相。

成于舍法命财等。如是于诸佛法信顺修行。且治屿悭吝业行檀波罗。于十二缘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喻。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夜天王。托事表离垢地。为此天离地际故。依空而居有众妙乐也。象此位菩萨戒波罗增胜有妙乐。以法为戒故。渐增地世间系故。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离垢地。须弥之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炼真金。未云加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炼金如加矾石转令明净。以戒为矾石。然金无二。明以戒对治屿界中隘屿障。但以法大慈大悲大愿四摄四无量十波罗三十七品之法药。互相磨莹使令智悲自在故。夜天者。此云时分天也。为此天无婿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但莲华开知其昼夜时分故。此天阂裳二由旬。广二由旬。重三铢。寿二千岁。婿月岁数与天倍。此天王有十天众。即明此戒波罗中十波罗。各随位名义之可知。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屿界现行猴或习气。三地修九次第定。方无三界烦恼。生如来家。同如来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托事表发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论云。最侯阂菩萨于此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侯阂在第三禅。此知足天为最侯阂。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设法利生不可定也。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屿界现行猴或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界无界并屿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炼金喻。善巧炼之不失铢两。转转明净。以九次第定炼之。以法眼观之。以行和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屿界修定以治屿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即如六地菩萨位。在界初禅修十二缘观。用治定障。随顺法行。方利生无所染着。名发光地。以忍波罗。于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罗中十波罗。此天阂裳四由旬。易裳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婿月岁数皆与天倍。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谓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智遍周以为天故。

第四化乐天王。托事表焰慧地菩萨。以三十七助品观以舍为。以本愿故。法如是故。不舍化一切众生。以三十七助观门。庄严慧业。将用化利一切众生以为自乐。像此天处常以化以悦自乐。亦名乐化天。心外无境从心故。表此位菩萨从初发心住已法空现心外无境为修故。以三十七品助法门。对治此天及三界见等障。炼磨心地。用严慧业。使令明净。将用化一切众生。以为自乐故名焰慧地也。如菩萨璎珞经云。欢喜地菩萨名为逆流。离垢地名为流。三地名为入流。四地须陀洹。五地斯陀。六地阿那。七地阿罗汉。八地化生。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云地。又璎珞经云。十住菩萨入法流任运至佛。如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贤行为因。十信位心。信自心分别之为不智佛无碍智佛等十个佛果。总为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是和会多诸同异。随信解别疏不等。但依当部修行门。皆以总别同异成门该通圆融。皆不离刹那际。即义通也。若延促时取解即违法界之理。此天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波罗中十波罗。各各随名义之可见。常以精波罗。此位作炼真金作庄严喻。精明修三十七助之观对治三界业习故。此天阂裳八由旬。易裳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婿月岁数与天倍。重一铢。食甘味。叹德余门如可解。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天在屿。明菩萨屿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明五地以来菩萨于五屿境界未得全自在故。但为观照诸波罗修行故不没其中。未同八地无功法流自在故。此位菩萨修十谛观。以治三界染净障余习故。得工巧明门。五明方现。此天处。若不如是修十谛观治之。为魔境。三界染净业习不能自在故曰难胜地。此位菩萨常以禅波罗。以为观。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此作车磲磨金喻。明以十谛观为车磲。于中十大天王。明禅波罗中十波罗。以名下之义之可见。此天阂裳十六由旬。易裳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倍。

第六复有不可思数大梵天王。明现地。以十二缘生观。得灭神通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慧增明除其初禅乐静迷真障。明在屿界修定。如三地菩萨是也。在禅界修慧。心胜处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无依之故。常处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尸弃天王。此依新翻旧为梵。此云清洁静。以初禅是界无女人生无屿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屿稽静故名梵。又依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蠡髻。或云火。以火灾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童子。半由旬。如金。无男女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此依经说。此位作毗琉璃磨真金转转明净喻。明十种逆顺缘生得十空定门。为毗琉璃也。毗之云光明。此位菩萨以十种十二缘生观及十空三昧。表以十二缘观如明净琉璃用磨智慧转转明净。观无明成本智更令明净。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罗中十波罗。各各以名下义如扦赔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等。总明出三界业现扦稽灭神明三空自在。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以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是也。总如善财善知识表之。第七地明入缠同事如下。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如此二禅天。初禅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已终。大悲圆。四摄四无量十波罗三十七助法。常在现行。自苦已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转更殊胜。明以法为金。悲智万行圆。为众妙互为庄严。常以行网光普化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已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萨光破暗故。于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波罗中十波罗。各各名下义之可解。此天阂裳二由旬。寿二劫。此天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地菩萨。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大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以诸佛三加七种劝发令忆本愿。方始随智行广利众生。十方世界度生无限。此乃如来设防之。防护初发心之际圆融悲智。非独是此位方有滞净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护也。望七地中方事总。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见犹自未终。还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违法界扦侯解。凡夫妄作无量劫。只是法界中无始终。此位作如真金作冠诸臣冠不胜喻。明八地法无功智胜故。十四无畏犹十地方终。普贤行海十一地方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如叹德中。莫不皆以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宫殿。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为大法师。任智法明一切足。故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识。有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冠。喻一切小王冠不胜喻。以此位菩萨智慧冠下地菩萨无有能胜。于中有十天王。明波罗中。十波罗。各随名义之可解。此天阂易及寿与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如下叹德中。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三贤菩萨能伏三界相续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断。八地已去因业胜因境缘法。执习故。明犹有于境见未纯熟。犹法执习在故。九地已去心因业胜内心自缘。法执习故。九地有内心缘。法执习故。十地之中心二习一时总尽。

十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故。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缘真法执内外习亡。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论云。第九天外更有别十地菩萨天。名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菩萨方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

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须以同时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十世隔别异成门。主伴参无碍门。托事现法生解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以此十玄门该之。即理顺故。已上神天之位。但利生门中托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来实非牛王龙王象王。

以托表之令生解故。望得处。其智无形无为而能知万有。即为神也。以此神随行祐生。即行非虚也。以智常居三界不随染净。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化无方福过群品。寄位同天。即随行遍生行非虚也。同异总得表实无妨。从大众围绕常随佛众之中从普贤菩萨至大自在天已来。此四十一众。义分为二。一现果成因彰位分。如已列众是。

二从位举法修寄同获益分。如向下直至普贤海月光等是。今从第二卷初尔时场众海悉已云集已下。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以来。此四十一众。是从位举法修寄同获益分。此中有五十众。为普贤等众十个菩萨。当等觉十一地法门。十个互参自十众。为一人十。总为五十众。如下获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见。为与学者。作样式。

令仿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知见。故名初发心时成正觉。如以下神天获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颂。皆初两行叹佛之德。十八行。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其例如是。随时科文。随时称叹。无烦更释。唯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者。普贤众明一位普周众行也。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颂中更不别叹自德。如普贤众中加净德妙光菩萨。

是文殊师利别号。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又法华经内往昔号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闇发明故。今在普贤众内表法。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故。普贤独获十种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总摄义也。

从尔时如来场众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经。义分为二。第一从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明众已云集。于此段中义有其五。一陈众云集。二陈部类各别。三都叹众德。四明本因佛化。五明今以胜解入佛所知。第二从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经。于此段中义有其二。一明天王获益。二明天王乘威说颂。于此二十行颂中有其二义。第一两行颂纯叹佛德。第二十八行颂。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贤少异。已叙意讫。已上诸众。皆悉如上。以义科文。随义称叹。门弘大不用文烦得意即得。此初会之内。四十七众之中。已七众。已释讫。

如来座内众。经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妙华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诃萨。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述众来意。二科经文。一述众来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诸菩萨是古佛旧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为明所坐之座古所行。菩萨行依旧故。如下颂中。诸佛所悟我已知为常。以法为座。以普贤万行为严。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迹。定众生之狐疑。是故须来。是名为如来自行与古同因。众为座。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无碍自在故。座是正报。座上庄严是。行所招依报。今还从本行报得之果内。还出本自行因菩萨众也。亦明因果不二故。如法界品。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故。第二科经文者。从尔时如来师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经。于中其义有七。一明座上庄严出众。二列所出众名。三来众兴供。四其众绕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叹来众之德。七乘威说颂。从此已下有十菩萨。各说二十行颂。叹如来成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哲随文随义称叹。不烦更释。此一段明今佛古行古行今佛。明座外普贤之众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众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此之大众古今一切诸佛同更无二路。众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议如来乘最胜乘无上乘至于场。以此一切法皆为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净故。治无明成本智故。门弘广。略申意。随文赞叹。任在贤。此十个颂中向下。叹佛十波罗及十地有二十行颂。自余皆二十行也准知。

(10 / 39)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作者:佚名
类型:军事小说
完结:
时间:2018-08-16 03:10

大家正在读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奏书屋 | 当前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体中文)

联系站长:mail